牛皮癬,又稱為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病。患者的皮膚會出現紅腫斑塊及乾紋,影響外觀,疼痛痕癢,病情反覆又難以根治。這種疾病在香港的病發率約為0.3%,發病的高峰期為20至30歲和55至65歲。患者難以完全治癒,將終生受影響。
銀屑病(牛皮癬)主要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牛皮癬的具體成因尚未完全清楚,但遺傳基因和環境因素都會引致皮膚的免疫細胞發炎,令皮膚加速製造新細胞,形成牛皮癬斑塊。
遺傳因素是最大的風險因素,研究顯示,牛皮癬患者的親屬中,患牛皮癬病的比例顯著高於一般人。
環境觸發因素包括咽喉細菌感染、某些藥物、壓力、吸煙、飲酒、肥胖和皮膚創傷或曬傷等。
雖然牛皮癬和濕疹都是常見的皮膚疾病,但它們的成因和症狀有明顯的不同。了解兩者的分別,有助於準確診斷和採取正確的治療方案。
牛皮癬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由於免疫系統異常,導致皮膚細胞過度生長和增生。它與IgE介導的過敏反應無直接關係。雖然環境因素如細菌感染、藥物等可能會觸發或加重牛皮癬病情,但這種觸發並非經由IgE過敏反應引起。
相比之下,濕疹的發病機制較為複雜,IgE過敏反應可能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濕疹可分為幾種不同類型:
異位性濕疹 –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通常與IgE過敏無關,主要是由於皮膚屏障功能失常所引起。
接觸性濕疹 – 由接觸到某些過敏原(如金屬、化學品等)引發,可能涉及IgE過敏反應。
因此,雖然濕疹的某些類型可能與IgE過敏反應有關,但並非所有濕疹都是由IgE介導的過敏反應所引起。相比之下,牛皮癬的發病機制主要是自身免疫異常,與IgE過敏無直接關係。整體來說,牛皮癬和濕疹雖然都會影響皮膚,但它們的發病機制存在明顯差異,牛皮癬主要是自身免疫失調,而濕疹則可能涉及IgE過敏反應,但也有其他非過敏性的發病途徑。
銀屑病(牛皮癬)是一種免疫系統失調引起的慢性皮膚病,並非由細菌、病毒或真菌感染所致,並不具有傳染性,因此不會通過接觸傳染給他人。這種疾病是由於免疫系統的異常反應導致皮膚細胞過度增生,形成紅色斑塊和銀白色鱗屑。
牛皮癬的典型症狀是皮膚出現紅斑,紅斑通常是銀白色鱗屑,並且凸起。常見於手肘、膝蓋和頭皮等部位。患者通常有刺痛或灼燒感,可能也會癢
濕疹(異位性皮膚炎)則皮膚乾燥、發紅和通常會引起強烈的瘙癢,皮膚可能會有鱗屑、滲液或結痂。牛皮癬常見於肘部、膝蓋、頭皮和指甲等。濕疹則更常見於皮膚的彎曲處,如手腕、腳踝、頸部和眼瞼等。
避免一些可能觸發或加重牛皮癬的因素,包括咽喉細菌感染、某些藥物(如消炎止痛藥、抗血壓藥和抗真菌藥)、壓力、吸煙、飲酒和肥胖等。
對於濕疹要避免接觸過敏原是預防濕疹的關鍵,常見的過敏原包括塵蹣、花粉、動物毛屑或某些食物等,利用致敏原測試,辨識出致敏原,可透過IgE指數評估病人對有關食物是否過敏。
定期使用無香味的保濕產品,有助維持皮膚濕潤和柔軟,減輕牛皮癬引起的乾燥和痕癢。可在沐浴後立即塗抹保濕乳液,有助維持皮膚屏障功能,減少過敏發作。
使用溫和的無香味或潔膚產品清潔皮膚配方,避免過度搓擦引起皮膚受損。亦應避免使用含有香料、著色劑或其他刺激性成分的產品。
肥胖是牛皮癬的風險因素之一,因此應保持健康體重。適度運動有助控制體重,但應避免劇烈運動導致皮膚受損加重病情。
2023年一項研究發現,壓力是濕疹的重要誘發因素。學習放鬆技巧如冥想、做運動等,有助緩解壓力,預防濕疹復發。
針對過敏原成分的特異性 IgE 檢測,有助於識別可能導致反應的特定蛋白質。例如,個人除了知道對花生過敏之外,分子過敏原檢測還幫助患者精確辨認花生中的哪種蛋白質可能引發過敏反應。
了解特定蛋白質的交叉反應,幫助患者確定是否存在更嚴重的全身性過敏反應或只是輕微的局部反應的風險。
當弄清哪些是受食物敏感/致敏原致敏原影響,日後就可避免接觸或進食,減少過敏反應。再配合正確的飲食指導及調節腸道微生物,在多管齊下改善過敏體質效果更好。
想知道更多有關健康資訊或獨家優惠? 立刻免費訂閱緊貼網站或 Facebook等最新消息!